倒賣1萬名陜西電信用戶資料,廣州男子李某獲利4000元;兩個買主利用這些資料,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盜刷了多名用戶支付寶內存款20余萬!近日,三名嫌疑人被檢察機關逮捕。
2009年,李某上網時看到有人兜售個人信息獲利頗豐后,就開始在網上低價收購個人信息,再轉賣牟利。去年10月7日,海南男子朱某聯系到他,求購電信陜西客戶資料。當天,李某通過網絡從廣西南寧一男子處購買了1萬個陜西電信用戶的電話號碼、密碼等資料。應朱某要求,李某先給朱某提供了數十個用戶資料試用,朱某與同伙利用支付寶平臺查詢篩選出開通支付寶賬戶的手機號碼,成功盜取了一名電信用戶手機號碼綁定的支付寶賬戶內存款4萬元。次日,李某以4000元價格將1萬個用戶資料倒賣給朱某。
利用買來的用戶資料,朱某與同伙鄭某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盜刷57名陜西電信用戶的支付寶賬戶內存款20余萬元。近日,因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李某被蓮湖區檢察院批準逮捕,朱某、鄭某也已被逮捕。
中消協今年2月發布的“2013年度十大事件”中,“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面臨的監管空白”榜上有名。這說明余額寶安全問題比較普遍。
辦案檢察官提醒說,在網絡上開設賬戶時,盡量避免直接使用手機號碼作為戶名,以免給不法分子留下可趁之機,同時保管好手機資料、電子郵箱、密碼等個人信息。
■ 外地案例
假身份證補辦手機卡
盜刷支付寶6.5萬
收購支付寶信息、篩選真實信息、偽造身份證、持假證辦理手機卡、盜取支付寶余額……通過這一系列復雜的手段,犯罪嫌疑人就成功盜取了他人的支付寶賬戶。今年2月,北京市西城檢察院以盜竊罪將林某、黃某二人批準逮捕。
去年12月27日,家住北京的單先生在外出差發現手機沒了信號,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當地信號不好,或是手機出了故障。然而在當天回到北京后,單先生發現依然沒有信號。隨后他來到了營業廳咨詢,才得知此前一天中午12時的時候,有人給這個號補辦了SIM卡,因此他使用的卡就作廢了。此時,單先生察覺到情況不對,急忙補辦回一張SIM卡并報警。不過,等其回家后又發現,自己的支付寶賬號密碼和淘寶賬號密碼已經都被修改了,支付寶內65000多元和支付寶捆綁的工行銀行卡內2000元也全部被盜刷。
今年1月,兩名犯罪嫌疑人林某、黃某分別歸案。據林某向辦案人員稱,“圈子里管這種行為叫洗寶”,一旦進了這個圈子,就會認識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因此實際操作起來也并不困難。本案被害人單先生表示自己僅設置了基本的登錄和支付密碼,沒采用運營商提供的其他保密手段。對此,檢方也提醒公眾不要怕麻煩,盡量將支付平臺提供的安全措施全部使用,以給自己的資金安全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