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詞人阮逸筆下這么寫道,"夜長更漏傳聲遠,紗窗映、銀缸明滅。"更漏,又名漏刻,是古時用于計時的器具,漏刻出現時間早,根據史書記載在西周已經出現了漏刻。時間幻化成了水滴聲,一聲一聲,連續不絕。
來自機械世界里的時間之聲
鐘表出現之后,時間又變成了有規律的"滴答滴答"聲,但如果我們想要得知具體的時間,需要通過讀取鐘表來獲取。在電力發明之前,人們想要在缺乏光線的環境下獲取時間信息,還是比較不方便的。于是,報時問表出現了,能夠為人們精準報時,時間擁有了如同音樂般的動人聲音。問表出現后,經過不斷發展,直到19世紀末,只三問表才正式面世。直至今日,三問報時依舊代表了制表的高水準。
但是我們也知道,制表永遠都不會滿足于現在。
西敏寺,說的其實是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這座作為于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教堂,毗鄰英國國會大廈,教堂精致恢弘,在歷史興衰、時光變遷中,一日復一日地敲響它的鐘聲,仔細聽,它的鐘聲可以敲出四個不同的音階:Mi,Do,Re,So.
"西敏寺"三問表正是效仿西敏寺的報時鐘聲,和傳統的三問表不同(兩錘兩簧),"西敏寺"三問采用了四錘四簧,正好能呈現出西敏寺鐘聲里的四個音符。放眼整個制表界,目前也只有幾個品牌能做"西敏寺"三問表,比如百達翡麗、積家、芝柏、寶格麗,還有雅典表。
在 "西敏寺"三問功能領域中,雅典表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983年,Rolf W. Schnyder先生加入雅典表之后,開始大力復興三問傳統復雜功能;1989年,雅典表推出了枚兼具"西敏寺"三問功能和活動人偶的超高復雜腕表:San Marco圣馬可活動人偶三問報時表。這枚表不僅僅能夠敲出優美的、不同音階的報時聲,而且表盤上的人偶會跟隨報時進行活動,讓人不禁聯想起古老鐘塔上的"敲鐘人".
在San Marco圣馬可活動人偶三問報時表之后,雅典表出過以不同題材為主題的活動人偶"西敏寺"三問表,像 "威尼斯嘉年華"、"馬戲團"、"爵士樂",其中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活動人偶"西敏寺"三問表更為人熟知,"漢尼拔"、"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活動人偶西敏寺三問表,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漢尼拔"、"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活動人偶西敏寺三問表其實還要更復雜,都增加了陀飛輪裝置,公價高達500萬人民幣以上,這幾只表在國內玩家圈時不時會看到,可見其不僅僅厲害,而且很受歡迎,一出現必驚艷四座。以"成吉思汗"活動人偶西敏寺三問表(發布于2002年)為例,當啟動三問裝置時,表盤上的蒙古兵會跟著報時聲活動。
報時的聲音為Sol,面盤上兩個對戰的人偶會揮刀對刺;報刻的聲音有不同的音階,一刻是Mi-Do-Re-Sol,兩刻是Mi-Do-Re-Sol-Sol-Re-Mi-Do,那么三刻就是Mi-Do-Re-Sol-Sol-Re-Mi-Do-Mi-Do-Re-Sol,表盤上的人偶都會活動起來;報分的聲音是Mi,此時面盤人偶右側的騎兵會將矛敲擊吊著的圓環。假如現在是兩點三刻五分,報時的聲音是:Sol-Sol,Mi-Do-Re-Sol-Sol-Re-Mi-Do-Mi-Do-Re-Sol,Mi- Mi- Mi- Mi- Mi.
除了活動人偶西敏寺三問表外,雅典表也出過活動人偶單問表,和上面說到的三問表不一樣,活動人偶單問表帶有自鳴和報時功能,會在整點或者半點報時,比如雅典表的"武士"、"雙虎"、"舞娘"等等活動人偶單問表。
如何使得腕表的報時聲更亮、分貝更高?我們先看看傳統的問表,當音錘敲擊音簧,音簧發生震動,音波傳遞過程中會受到表殼、機芯零件等等的影響,樂音在這一過程會變弱。于是雅典表采用了特別設計的扭臂系統,將音簧底部與薄膜相連,當音簧振動時,作用力通過扭臂系統傳遞到薄膜,薄膜面積很大,受到作用力后可以置換大量空氣,從而讓音量變大。這是步。
然后,聲音還需要從機芯中傳播出來。在薄膜下方,設有環繞UN-610自動機芯的八個傳音開口,再加上鈦金屬表殼,音量得到進一步增強。
今年雅典表的新品BLAST單問報時腕表也是沿用了這種特殊的設計,不過比鎏金系列Phantom幻影單問報時帝瓦雷限量版更難、更有把玩性的是,全新的BLAST單問報時腕表做了鏤空處理,把機芯和報時機制都展露出來。
報時功能,是腕表吟唱的樂音,是機械的舞曲。每次談到這種復雜功能的腕表時,其實我是有些擔憂的,放在日常生活里,這些復雜功能腕表無疑是"陽春白雪"的存在,已然從實用性轉為了觀賞性;盡管如此,雅典表仍然不余遺力地在復雜機械這條路上鉆研,因為復雜時計已經超脫了我們對鐘表的定義,它是品牌制表史的傳承和延續,是頂級品牌的實力體現,它塑造了一個純粹的工藝世界,讓我們不禁為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