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需要在巴西待一段時間的外國人,當然會考慮辦一張當地的電話卡。然后,就會發現這件事兒沒那么簡單。雖然在圣保羅這樣的大城市,主要街道上有很多報刊亭,在任何一個報刊亭也都可以輕松買到電話卡,甚至還可以在四家運營商中做做選擇。但是,買卡容易開卡難。根據巴西的規定,必須要使用當地納稅使用的個人稅號CPF才可以申請開通,否則買了卡也用不了。
外國人怎么辦?使用護照行不行?為了這個問題,我們跑了三家運營商的四個營業廳,問了七八名店員,得到兩種回答,一種說法是說可以使用護照注冊,另一種就是護照不行,必須使用CPF。在跑到瀕臨崩潰的邊緣,終于有位好心的店員使用他的稅號為我們完成了注冊。據他介紹,一個人的稅號一天多可以申請12張電話卡,而且兩次申請之間必須間隔兩小時。
開卡后的問題更復雜,首先是資費。在辦卡地接聽免費,撥打電話也有明確資費標準,至于出了辦卡地的資費標準,抱歉,營業廳的店員也很難完全搞懂!其次,到了其他地區信號好不好,網絡有沒有?誰知道呢!這里要介紹下背景知識。目前,巴西移動通信運營商主要有VIVO、TIM、CLARO和OI等四家公司,分別瓜分了27個州的移動業務,按照市場份額來看,VIVO占比大,小的是OI公司。幾家公司分別有自己的地盤,比如TIM,在圣保羅很好用,可是到了東北部地區的薩爾瓦多,幾乎完全沒有信號,更不用說網絡。同樣的,資費也飆高。比如在圣保羅當地辦的卡,接聽免費不說,打電話也很便宜,到了外地就會變成接聽也要高昂的費用。同一家公司的兩張卡之間打電話非常便宜甚至可能免費,但是不同公司間接打電話就會十分昂貴。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2013年公布的數據,巴西手機資費在全球被調查的161個國家中高。據悉,按照巴西國家運營公司的資費標準,市內手機間通話平均每分鐘價格為0.71美元,而不同運營商之間通話價格每分鐘為0.74美元,并且每年會有一至兩次基于通脹率的集體上調。據巴西媒體報道,巴西居民平均4%的收入都用于繳納高昂的電信費用。
此外,由于政府對巴西城市地面的建設管控較為嚴厲,許多通訊天線的設立是不被允許的,同時在巴西國內要獲得電信許可證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這給運營商架設地面通訊信號設備帶來很大難度。因此,要想改善通信質量,不僅僅在于運營商,政府也有責任。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到巴西旅游的外國游客,在使用電話卡的問題上可以少些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