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1月8日工信部就《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大幕拉開,虛商登臺,距今已有五年有余,到昨天終于“持證上崗”轉正。
五年前,一則通知讓整個行業開始興奮,可是慢慢發現并無經驗可循的虛商逐漸迷茫,甚至興趣索然,不被看好。如此,截至2018年6月,我國虛擬運營商在跌跌撞撞中發展用戶已突破6881萬。據信息通信研究院規劃所電信行業研究部主任許立東介紹:截至2018年6月有16家企業大概在40%左右的盈利面,盈利情況比較好。
挑戰不少
目前,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近兩年也在不斷的提速降費,7月1日起又取消了國內流量漫游費。
同時,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合作推出的互聯網卡也風生水起,2017年聯通騰訊大王卡僅短短半年時間就增長了3000萬用戶,如今對老用戶也開放了,到處都可看見推廣騰訊王卡的攤點。
而虛商發展五年才6881萬,在用戶數上并無太大優勢。那么,虛商的目標用戶在哪兒呢?
另外,據了解,目前虛商企業普遍通過社會代理渠道,發展大眾通信市場;細分市場差異化經營不夠,基礎管理較為粗放;以高投入進行移動互聯網應用市場,但由于深度創新不夠,產品同質化嚴重,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現象問題嚴重。
在聯通監管事務部總經理周仁杰看來,虛商面臨大挑戰是戰略挑戰。正式商用后,如何聚焦細分目標市、為客戶創造價值,需要在戰略層面進行深入思考。“如果虛商僅為消費者提供了通信產品選擇,那也會很快面臨業務增長乏力,甚至增量不增收的局面。”
還有發展潛力么?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移動用戶突破15億戶,滲透率超100%。那么,高移動普及率的狀態下,虛商還有發展的潛力么?
許立東表示:我國虛擬運營商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首先,我國市場容量較大;其次,由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差別大,而運營商是統一的標準化的服務,那么,就會有一部分的細分市場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這就給虛商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
那么,怎么發展?
在許立東看來,已經有6881萬用戶的虛商應該由“擴張用戶 ”轉向“價值經營”了:一,利用自己的業務布局來發展。二,把創新業務作為將來持續發展的重點,在現有的模式上能夠繼續的探索,創新產業鏈的規模上進一步擴張,例如物聯網、寬帶接入等;有資源有背景的虛商可以嘗試服務主業的信息化。
許立東對運營商來也提出建議:“僅靠放號來講,不利于支持這個行業長期的發展,整個創新其實是需要基礎運營商能夠給虛商提供更大的支持。例如: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產品和批發價,給雙方配合的空間,探索多種合作的方式。”
對此,聯通方面表示:正式商用后,聯通轉售資源將向持續投入的優秀企業、健康增長的企業加大傾斜,結合雙方業務發展訴求,按照市場規律,共同探索發展;打造一企一價、項目制的差異化合作模式;并以適度超前的開發能力,共享收益、共擔風險;支撐服務持續提升,做到沒有好只有更好。
“要嚴格執行實名制,量質并重,確保健康持續發展。對于移動轉售企業而言實名制問題是紅線,品牌問題更是生命線。”周仁杰強調說。
年初,工信部發文稱對外資企業開放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如今,國有企業和外資也都可以進入這個領域,對于虛商的融資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另外,今年4月28日,工信部正式發布《關于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正式商用的通告》,在《通告》中,工信部明確提出轉售企業在確保落實行業卡實名登記和網絡安全的前提下,發展物聯網行業應用等新技術新應用。這是對虛商首次正式提出發展物聯網,表明政府主管部門允許和支持開展物聯網業務轉售,而基礎運營商要為轉售企業提供必要的資源、技術支持和網絡支撐工作。
據了解,當前移動轉售企業幾乎涵蓋了游戲、服裝、旅游、視頻、云計算、線下渠道、電商、制造、金融、寬帶、設備、醫療等方方面面,這也是物聯網產業鏈落地所需涉及的。
物聯網是一片新藍海和新機會,國內已經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虛擬運營商進擊物聯網市場。例如:小米移動開設物聯網硬件平臺、阿里積極布局物聯網云平臺等、民生通訊發布eSIM卡等。2017年12月宣布,小米移動旗下物聯網(IoT)卡發行量突破千萬大關,成為國內家達到此數量的虛擬運營商。
虛商未來的路,還需要摸索著走。